5月20日,西峰区董志镇庄头村下冯组的通组道路还在施工,村里的群众已经盼着今年收获时,大型机械可以直接开到地里。
2015年,随着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,村里的小块地变成了大田。下冯组的49户村民成立了合作社,流转土地栽种核桃、苹果、苗木500亩,抱团发展林果产业,但每年夏收时节,大型机械进出困难,收获成了大难题。
“这条路修好后,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,也扫除了致富的‘拦路虎’。”庄头村村委会主任冯栓金说。
近几年来,西峰区持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扶持力度,重点实施产业路、断头路、通组路、联网路建设。据统计,全区目前已建成农村等级公路1635公里,行政村通畅率达100%,通组率达58%。
铺下的是路,竖起的是碑,连接的是心,通达的是富。改革开放40年来,全市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而其中一项明显的变化,就是农村公路。
上世纪80年代,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拂下,宁县湘乐镇前渠村村民从此有了自己的土地。
“有了地,只要肯出力,粮食自然不用愁。”今年77岁的王文义回忆说,粮有了,但路不好,磨面得费老大劲:遇到架子车都难以通过的独木桥,只能将粮食卸下先扛过去,再把架子车厢、车轱辘依次扛
过去,最后重新套车出发。
前渠村地处两山之间,狭长的川地被8条沟渠截成段。路不通,阻碍着群众的生活和全村的发展。
2003年,村干部自己丈量土地,规划路面,并带领群众修了一条宽5.5米、长7.5公里的土路,第二年村上又动员群众人工修建了8座石桥,随后为这条土路铺上了砂石。2015年,在精准扶贫政策扶持下,这条通村路硬化了,8座石桥加固了,群众出行更方便了。
路修好了,村民有了致富的希望,他们“弃耕从苗”,脱贫致富。从最开始的1户,到后来的十多户,再到现在几乎家家都发展苗林,苗木已经成为全村的产业,让很多前渠人赚得盆满钵满,很多群众都开上了小汽车。
这样“路通民富”“路通业兴”的事,在环县更是多见。在环县合道镇杨坪沟村,村路没通前,虽然群众都知道种草可以赚钱,但都不敢种,一是人工收割慢,达不到商品草的标准,二是即使收割了,也运不出去。
从2014年开始的三年时间里,通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实施的6条公路先后连接到杨坪沟村。路好了,群众发展草畜产业的积极性高涨,今年全村计划种植商品草1200亩,现已完成800多亩。
村民王占玺家有60多亩耕地,今年,他把40多亩都种了草。他说:“有了柏油路,大型机械都能进来了,机械种、机械收、机械运,没啥不放心的。”